【風味人間】老壇滋味
來源:總部 時間:2020-09-16 瀏覽量:10673
醬菜,家家戶戶都會做,就地取材,順時而漬,在瓶里、罐子里、缸里浸泡著、濡著、釀著、糟著。
古往今來, 中國人的廚房里里少不了一壇子時間釀就的腌菜。天南海北,各地懸殊的氣候、風物讓每一位主婦放進壇子的食物都不同,四川泡菜、天津冬菜、貴州糟辣椒、潮汕酸菜、陜西冰糖蒜……在時間里醞釀出一壇撲鼻香的老滋味。
最“老派”的合肥腌菜就是菜、醬水、鹽、糖幾樣。喜歡腌菜的人家有“腌秋”的習俗。菜垅里收了豆角、刀豆,洗了把生水瀝干,塞到醬缸醬水里,一層菜,一層鹽,用鵝卵石壓實,候上一個月。早晚吃燙飯喝粥,揪出那么一縷,也不用切,淋一下就碼到碗里。
以壇儲食,本是家常,也是艱苦歲月的無奈之舉。到了小雪添田間瓜菜入壇,到了大雪就是臘肉、香腸、魚等。從立春吃到下一個冬。
看似輕巧的醬腌菜,也不是什么人都有福氣吃到。要有時令的好菜,更要有會腌菜的人。
過去在農村,醬菜的好壞是考量主婦賢良的標尺之一,一個村子也就那么一兩個能人,全村成百上千個腌菜缸,就她家的缸里的菜最香。
大通路就有這么個會腌菜的奶奶,她叫郭鳳蓮,70多歲了,巢湖岸邊烔煬河人,老頭子原先是東七開關廠工人,兩個人83年到的大通路,就住在安拖澡堂附近的舊房子里。
一開始夫妻倆在合肥市第二人民醫(yī)院對面,開了一家飯店,孝群飯店。從前在農村郭奶奶就是腌菜高手,來飯店吃飯的人也都愛她這口小菜 。后來歲數(shù)大了,飯店丟給小兒子夫妻倆干,自己就擺了這個腌菜攤子。
奶奶很苦,沒有經(jīng)濟來源。上了70歲,每個月政府發(fā)150元補助。老頭子也80多了,臥病在床,老頭的退休金不足以支付護工工資,擺個攤子賣點腌菜多少補貼家用。
“一天下來,能賣個七八十塊錢,天氣不好只有二三十塊錢,有時也冒個泡,能沖到一百多,還有成本呢,一百塊錢也就掙個三四十塊錢,沒多少賺頭”。
一個三輪車,每天下午四點出攤,基本六七點邊上沒人就收,別看攤子不大,足足碼了十幾樣小菜,有青大蒜、生姜、缸豆、青大椒、韭菜、泡菜、醬蘿卜、紅大椒、萵筍、芥蘭、黃瓜、大蒜頭、蒜子……另外用瓶子裝了磨成糊的辣椒面。
特別的,小車邊上擺了一個米黃色塑料小桶,里面盛了一點清水,那是阿婆用來涮手的,一輩子跟鹽跟醬打交道,手裂了很多縫,鉆心疼,沒人的時候水里泡泡,舒坦一些。
“阿婆,你怎么這么多品種啊”?“現(xiàn)在人口味刁,多些樣數(shù)生意好做一點”。
“奶奶你的菜怎么那么脆啊”?“我沒有本事搞著脆,我什么都不添,是菜本身脆”。
郭阿婆不用防腐劑,沒有花哨的牌子,靠著質樸的人情,賣著一車的腌漬小菜。
阿婆的菜都是自己買,為省錢,每天早上用老人卡,一個人拖著小車,坐6路車到周谷堆批發(fā)。
郭奶奶的菜都是用自己曬的醬泡的,一壇子腌菜最精華的就是這醬。做醬最難的是曬醬,將霉好的蠶豆醬、黃豆醬放在大太陽下曬,傍晚拿勺子抄底翻一回,大約半個月的時間,原先小指大小的豆子化成了泥,醬就差不多做好了。
一醬兩吃??梢阅脕碚舨恕那皾O家從湖里拖了魚,大的紅燒,小的曬干,上蒸籠前拌一勺醬。臨吃前,筷子抄一下,就著這么一碟醬蒸魚,是下酒的好小菜。
也可以拿來腌菜。所謂“最老派”的腌法,就是如郭奶奶,在腌菜水里按照比例加幾勺醬,幾勺糖,幾勺鹽,其他的什么都不用添,好了就是一壇下飯菜。
郭奶奶菜賣得便宜,品種也多,看到來人會主動遞上一個塑料碗一把筷子,碗上面套一個塑料袋子,遇到不愿動手的顧客她就代勞。
婆婆脾氣也好,買多少都和和氣氣,一個北方漢子在隔壁買了兩個饅頭,多一塊錢就遞給郭奶奶,“一塊錢刀豆!”“一塊錢啊,大鍋(哥)啊,扛子一塊錢真稱不到菜咧,好好好,我來給你稱,我再給你添毫啊,算一塊錢”。
一個大姐相中了青蒜,眼睛都亮了,自家老頭子的最愛,恨不得整盆都端走。別小看它,周谷堆都很難找,是時令菜,過幾個日頭就沒有了。
除了蘿卜、韭菜、辣椒、豆角等,郭阿婆還會做香菜、雪里蕻、紅油腐乳、紅土鴨蛋等三四十種,不想花時間和精力去弄了,冰柜也放不下。
我喜歡吃醬瓜,脆脆的黃瓜,還喜歡缸豆和需要費些勁咬的刀豆。因為是老鄉(xiāng),幫我添了一點稱,一股暖意上心頭,我又開始想外婆了,我在老家的外婆,廚房的攤子里有這些個菜。
這菜,回家要趁鮮吃,就像當年在外婆的院子里,用藍邊大海碗,稀飯上添幾塊腌菜,什么菜都不要,一碗稀飯吸溜得底朝天。
最好的就是“春不老”,不過很難遇到,是用帶纓子的很小的蘿卜腌制的,美食家汪曾祺也貪戀這個味道,“腌成后寸把長的小纓子還是碧綠的,極嫩,微甜,好吃,名字也起得好”。
這春要是真不老多好。
(星 荷)